|
|
A
最新公告nnouncement
大乘故事 | 當前位置:首頁> 大乘故事 > |
工作,是最好的修行 時間:2018-06-27 點擊數: |
一、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每到假期就看到很多人在網上秀各種放假攻略,算計著怎么能休一個更長的假期。但其實這種行為根本無助于提高假期的質量,反而會讓放假期間的你更加焦慮。 比如你會像期盼假期一樣倒數還有幾天上班。當我們把人生割裂成工作和生活的時候,分別心就在無時無刻地折磨著你。 結果是工作的時候總是想著海邊的吊床,躺在吊床上的時候在謀劃怎么搞定那個難纏的客戶。生活的真相就是換個地方行住坐臥而已,是我們自己的界定讓工作變成了不得不承受的痛苦。換個角度想一想,有沒有可能你的工作被很多人羨慕呢?尤其是那些根本沒資格獲得這份工作的人。 當然,過度地美化工作也是一種分別心,也加入了幻想的成分。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能夠用真實的態度面對工作,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,你當下所做的工作,就是你當下人生的全部。投入其中,認真地談話,寫字,思考,行動,這幾乎就是修行的全部了。 二、 在事上磨礪,才是修行最好的方式 孟子說“必有事焉”,就是王陽明強調的在事上磨煉。我們希望通過修行來強化我們的內心,但強化的內心是用來做什么的呢? 只有躲在深山安靜的茶室中才能平心靜氣的,那不叫修行,那只是一種修行的姿勢而已。真正的修行就體現在每一天的工作中。 如何和顏悅色地與同事說話,如何清晰明確地安排事項,如何在別人不理解的時候坦白溝通,如何在獲得成績的時候不揚揚自得??????這些事沒有一件不是人生大事。 如果只是這樣號召大家熱愛工作,那就是真正的心靈雞湯了。有一些通用的路徑,讓工作變得可親近,拾級而上,才能成為一個對工作有辦法的人。有辦法才能更加心平氣和,所謂修煉也就有了邁開腳的第一步。 三、工作修行法 雖然各行各業所需的專業能力不盡相同,但像職業態度、學習能力、溝通能力、領導能力、創新能力這些通用能力,在我們工作的各個階段,都發揮著意想不到的作用。 1. 正心 我們的古先賢認為“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”,那什么是君子的“本”呢?一是“發心”,解“為何”的問題;二是“愿力”,解決“如何”的問題。我們對自己發心去做的正確事情,如論如何都能無怨無悔地堅持,要想成事,首先需要正心。 把工作視為最好的修行方式,在工作中磨礪心性,才是人生價值的體現。 2. 修術 時間是最公平的,他從不多給誰一份。是不見成效地窮忙,還是井井有條、事半功倍,取決于你的工作習慣,以及你如何管理時間。 孟子曰:“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”心無雜念、安于當下,不僅是學問之道,而且是時間管理的至高境界。建立一個工作日程表,確定做事的先后順序,始終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,你會發現做事的效率大幅度提高。 其次是杜絕拖延。有研究表示,越是聰明的人,越容易拖延。因為聰明的人想得太復雜,他們可能會想象工作中遇到的困難、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,于是更容易放棄。這時候我們需要一點鈍感力,對別人的評價不要那么敏感,行動的阻力就會小很多,正如facebook的那句名言:“完成,好過完美。” 3. 精進 要成為在某一個領域特別厲害的人,精進是必須的,那我們曾經聽說的1萬小時理論就是成為專家的標準嗎?其實不然。你想想看門的大爺,看門時間超過幾萬小時了,他成為保安中的高手了嗎?一個在課堂上混日子的老師,講了幾十年的課,成為杰出教師了嗎?反之,如果你有目標地訓練,也許花不了1萬個小時,你也可能成為一名專家。 我們看過《最強大腦》,一定對里面的超強記憶印象深刻。美國心理學家艾利克森曾經做過一個實驗,就是請一位普通的大學生志愿者每周來他們實驗室,用一個小時接受記憶訓練:一個人隨即說數字,這個大學生來記。 最初他只能記住8位,也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正常記憶水平,經過100多次訓練后,他輕輕松松就可以記住82個?,F在,一個訓練有素的中國孩子去參加這樣的比賽,能記住300多個隨機數字,一字不差。這就是訓練的結果,而他們把這種訓練的方法,命名為“刻意練習”。 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層之臺,起於累土”,認真地對待工作,踏實地從小事做起,你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,也會享受工作所帶來的生命的美好。 |
上一篇:你的善良無需考證 下一篇:職場,就是修煉場 |
|
|